办公室电话:0573-86513310
举办单位:海盐县澉浦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海盐县澉浦镇台胞台属联合会

钱塘江的出海口——澉浦

网站编辑:海盐县澉浦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 发布时间:2019-04-03 

钱塘江以一线潮为特征。澉浦的海,天天有涨潮和退潮。澉浦的海是钱塘江的出海口。由於其出海口呈喇叭状, 加止月亮的吸引, 便形成了天文潮,世界著名的钱江潮源就形成于此。潮水搬运的泥沙沉淀下来便形成了滩涂。海水在涨潮和退潮时势虐着滩涂, 滋养着鱼虾。根据2010年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的公告,钱塘江全长588.73公里, 其出海口在澉浦和余姚西三闸一线,( 这则消息也见1986年1月3日的人民日报),所以澉浦是钱塘江的出海口, 从澉浦开始, 往东就是大海了。

在历史上, 钱塘江注入杭州湾后, 江道流路曾有多次变化。据记载,从春秋到南北朝时期, 主河道一直靠着其南岸出海。大约从宋朝开始(约为公元1219年), 江流突然改为偏北, 主河道改在靠北岸出海。这时海宁, 海盐一带的平原受到海水的侵袭, 据说侵蚀纵深达十五余公里。后来江流主道又改为偏南, 但不稳定,时南时北,正所谓三十年河北, 四十年河南。主流道靠北时,北边的平原被冲刷,南边侧出现泥砂的沉积,反之亦然。到明末清初,江流主道开始稳定地偏向北岸, 这样修筑海塘成了杭嘉潮平原沿海地区的当务之急了,这时南岸开始沉积泥砂。据历史记载, 在明朝的276年中,仅海盐和平湖就修筑了21次海塘。钱塘江主干道稳定在北岸后,南岸的故道就开始淤积, 岸线也随之往外涨, 特别在余姚一带,滩涂扩张,当地农民修筑的围垦塘, 在清朝时向北扩张修了7道围垦堤,使钱塘江南岸增加很多农田。钱塘江的海塘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也是一项伟大的古建筑。开始时是筑泥塘,常被冲垮,乾隆年间修为鱼鳞塘, 十分坚固。虽然江主流在北岸,北岸被冲刷,南岸在沉积, 但由于澉浦附近的秦山,青山、长山和葫芦山的阻挡, 形成了一些海湾,在这些海湾中慢慢沉淀出泥砂,所以在五十年代修筑了北团一带的围垦塘,澉浦南门外的围塘是民国年间修筑的,只修了长山村这一段。

钱塘江的潮水来势汹涌,常常激起惊涛拍岸, 迂廻反转,从小见到的海水尽是浑浑的, 黄黄的, 夹带着泥砂,这些泥砂很细, 因而在澉浦的海滩上从未见过沙滩。小时侯偶而能拣到2-3公分大的贝壳, 便是当天的幸运,所以澉浦的海滩严格来说是一种滩涂, 由很细很细的泥砂和粘土质所组成。钱塘江所夹带的泥砂,不断地在侵蚀,不断地在沉积,沉积出一片片的滩涂,农民们把这些滩涂用塘围起来, 开沟, 让雨水冲溶掉泥土中的盐分, 经过几年的耕耘, 慢慢变成良田。海中的滩涂一般分为两部分, 靠近堤的滩涂叫滩, 滩中长满芦苇, 长满水草。往外则是涂, 涂完全是充满海水的泥砂, 不长海草,涂的形状随海水的冲刷, 常常变换着形状和高度, 有时会冲出一条海沟,这些海沟是木帆船停靠的港湾。小时侯听祖父说:“钱塘江是变来变去, 当年硖石的赭山曾是老坎, 澉浦的青山还在海当中。”而今赭山离海岸已有几十公里, 而青山则脱离海面, 矗立在海边。海滩的两部分,近海塘处是一片芦苇和海草, 尤其长一种一根根的丝草, 可作包粽子绑绳用。外面就是不长草的涂,潮水一退, 藏在泥中的蟹从洞中钻出来, 觅食和呼吸空气。小时侯就在滩涂上抓螃蟹, 实际上是比速度, 你跑得快, 螃蟹还来不及回洞, 就抓住了。你跑得慢, 螃蟹就回洞藏起来。夏天的海涂上还可以捡黄泥螺,一种鲜美的螺类,也是一种乐趣。

我的外婆家在葫芦山附近.小时候去外婆家时,要经过钟立桥。那时钟立桥有一个制盐生产地。我记得是用二口大锅煮成的盐。当海水涨潮时把海水引入晒盐糟中, 在太阳光下蒸发成卤水。也有用稻草灰来吸取海水中的盐, 然后用水把盐从稻草灰中淋出,把卤水放入大铁锅中煮, 煮干成盐。不过,上世纪60年代后,钟立桥这个盐场,因为从长山到葫芦山围塘,很快就不生产盐了,我想它是海盐县最后一处盐场。钱塘江外的海水的盐度虽然受钱塘江淡水和北边长江淡水的影响, 有一些不均匀, 但大部分海水的盐度是均匀的, 只是泥砂含量较多。

钱塘江的年流量约463亿立方米, 平均含砂量1-3千克/立方米, 即年输砂量约为703万吨。杭州湾的潮汐为半夕潮,湾口南岸镇海平均潮差为1.69米, 而到了北岸的澉浦平均潮差为5.45米, 最大潮差8.93米, 进出澉浦断面的平均流量为14万立方米/秒, 远比流域的来水量大,形成钱江潮源,而澉浦以西,河床急剧缩狭抬高潮波变形剧烈, 在海宁尖山附近形成举世闻名的一线潮, 并向盐官涌去,形成潮头高达4—5米的钱江潮,为天下奇观。在澉浦平均含砂量一般为3-4千克/立方米, 年均每潮进出的砂量为约1000万吨,这就是澉浦这个钱塘江出海口的地理特征。(作者为加拿大魁北克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澉籍侨胞,著名地质学家,曾获“中国流体包裹体研究终身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