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电话:0573-86513310
举办单位:海盐县澉浦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海盐县澉浦镇台胞台属联合会

古代东方通商口岸澉浦港 ——纪念澉浦建镇1300周年

网站编辑:海盐县澉浦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 发布时间:2019-03-20 

  澉浦,位于海盐县境南端。东南濒临杭州湾,西与海宁市黄湾镇接壤,北靠秦山镇。浦,指濒水的地方,小水入大水的出口也叫“浦”。宋《澉水志·地理门》引“水经云,东南有秦望山傍有谷水流出为澉浦。”谷水,在澉浦东南角入海。古时,靠近出海的一段河道叫澉川(今已湮没),故得名澉浦。澉浦,是我国东南沿海最古老的通商口岸之一。在封建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海洋科技文化巨大发展的宋元时期,澉浦港进入了它的鼎盛与辉煌。

  公元十三世纪,著名的威尼斯商人、中世纪大旅行家马可·波罗(1254—1324)来到杭州。他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写道:“离该城42公里远的地方,沿东北方向就是大海,这里有一个优良的港湾。所有从印度来的货船,都在这里停泊。”这个优良的港湾,指的就是杭州湾中的澉浦港,俗称澉浦码头。澉浦码头始建于宋代,北宋时这里虽然已经有码头,但并不很热闹。后来由于宋高宗赵构南渡,建都临安(今杭州),随着宋王朝政治中心的南迁,其经济、文化等也必然移到南面。澉浦离杭州较近,是畿辅要地,原来又是一个通商口岸,因此码头越来越大,贸易发达,商业兴旺,人口大增。

  宋室南迁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的杭州作为南宋的国都存在了138年(1138—1276)。百万人口的超大都市,富饶发达的江南腹地经济,需要开放的交通门户,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又使宋朝的海事航运有了划时代的拓展。绍熙元年(1190),光宗即位,由于钱塘江上游涨沙淤积、海船出入困难等原因,同时也出于国防警备、首都安全保障的考虑,遂明令禁止外国船只进出杭城时,只许停靠在澉浦。于是,作为杭州的门户,全权接纳来杭海舶的澉浦,便成为“远涉诸蕃,近通福广,商贾往来”的“冲要之地”。宋元的海船已能横渡印度洋,直达波斯湾、红海与非洲东岸。那时,从海上贸易进口到我国的物品主要有珍珠、犀牛角、象牙、珊瑚、玳瑁、乳香、龙涎、琥珀、绒驼布、葡萄、番酒、胡椒、茴香等250余种。宋元出口的产品主要是丝绸、瓷器、茶叶、印花布、漆器、金银铜铁玉器、水银、雨伞、草席、樟脑、麝香、图书、钱币等。由于丝绸、瓷器出口数额大,跨年长,西方人得之如获至宝,穿用家饰,既显身份,又相富贵,他们因此称中国为“丝绸之国”、“瓷器之国”。

  澉浦港位于镇城南的长墙山与葫芦山之间,这个地方就叫“码头廊”,这里岸线漫长,水深滩阔,装卸便利,交通捷达,近5公里长的海岸上遍布多处舟船停泊地。那时的“码头廊”,热闹非凡,《嘉兴市志》赞其云:“内河船泊于白塔潭,海商船近靠泊橹山,货运船驻停鸦雀墓,番船皆聚龙眼潭,客旅舟常在金家桥,转运货船须往六里堰。从高处鸟瞰,桅林帆樯蔽日,轴拥舻堵相衔,千舸泊港,万商云集,彩旗飘舞,货积如山,好一幅‘天下第一码头’的织锦画图。”

  宋代,以港兴市的澉浦城人烟极盛,“至南宋,已有八坊十五桥,有公署、税所、市场、造船场、园亭等设施,附近秀丽的南北湖为游览胜地。”繁荣的市井,使它得到了“小杭州”的美称。最热闹的是高阁雅舍、仓库客栈错落的南门大街和直通港湾的“码头廊”(古名至今沿用)等处。南门近处的“海神娘娘庙”(后称“天妃宫”)里香烟缭绕、香客如云。在汉唐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基础上,宋元实行了进一步对外开放的贸易政策,航线航路四通八达,友好往来日趋频繁。澉浦港舟船云集,车水马龙,码头上呈现一派繁盛景象。

     澉浦港到宋淳祐六年(1246),码头越来越大,贸易发达,商业兴旺,人口大增,因此特地设置了专管市舶的官吏。淳祐十年(1250)还建立市舶场。监督与阿拉伯帝国、阇婆(在今属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苏门答腊岛,或兼称此两岛)、占城(在今越南中南部)、三佛齐(都城约在今苏门答腊岛巨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货物上码头后,转入内河船舶进招宝闸。出镇西栅桥运抵六里堰,再将货物搬入下河,沿河运向内地。出口货物亦循此道。到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还设立澉浦市舶司,当时澉浦码头与上海、宁波两码头齐名,负责对外贸易。明代实行海禁,加上杭州湾北岸流沙严重淤积、港口阻塞等原因,澉浦码头逐渐衰败。清康熙年间,尚有少数船舶来往,后来,这个码头就逐渐废弃了。

  宋元时期的澉浦港不但是国际贸易港、粮盐中转港,还是对外交往友好港。印度的佛僧、日本的遣使、南洋西洋诸国的臣官、商人和留学生纷至沓来。由于澉浦港在沟通海上交通、发展中外贸易、增进友好关系、传播中华文明方面无可替代的作用,当朝政府十分重视港务的管理,南宋淳祐年间特设立市舶官和市舶场。“从这以后,凡是来杭州贸易的海商均停泊在钱塘江口的澉浦港,接受市舶官员的验证、稽查和抽解(收税),再将舶货转搬杭州(城)。”在宋代,澉浦又是一座海防要塞的军港,为确保港口贸易和国家安全,宋代开始组建水师。开禧元年(1205),置殿前澉浦水军,设统制领之,额1500人,驻扎于黄道关海口一带,确保杭州湾门户的安全。

     民国初,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要在澉浦与乍浦间建设“东方大港”。局限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此方略未能成行。在澉浦的青山、长山、高阳山一带至今还留有当年“东方大港建委会”的勘测标志。如今,位于杭州湾乍浦经济开发区的嘉兴港,系国务院批准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是浙北和苏南地区唯一的出海口岸和对外贸易通道。嘉兴港目前已拥有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数个,而昔日繁华的澉浦港则已淹没无闻。

   古澉浦港图示

(图片由县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