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盐县南部地区,凡五十岁以上的人,大都知道有一个叫姚胜云的中医。在上个世纪的中、后叶,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澉浦、甪里、长川坝、官堂、通元。他高超的医术、良好的医德深为病家所赞誉,是这一带群众所公认的著名中医师。他,就是我的父亲。
姚胜云,l916年1月2日出生在一个世代农民的家庭,从小参加农村劳动,肩挑手提, 样样农活都干,直到九岁那年他才到附近村上一位私塾先生那里去读书。
22岁那年(1937年),经吴侠虎介绍到硖石著名中医王和伯先生门下学习中医。王和伯先生是海宁有名的中医,先后收门生四十多名。父亲刚去时除了干学徒都要干的事以外, 就是跟着先生抄处方。虽然他文化水平低,但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每天都自学到深夜。背医书、钻研处方,深得先生喜欢。王和伯先生经常在其他学生面前赞扬他:“虽然文化底子薄,但勤奋肯学,比别人学得快、学得好,为人忠厚、办事牢靠, 必成大器。” 两年后他就基本掌握了治病的要领, 先生开始派他单独出诊。当时,正值日寇侵华,硖石镇上住着日本兵,乡下有日伪的和平军和国民党的游击队,社会秩序十分混乱。王和伯先生名气大,下乡看病很不安全。所以,凡先生不便去的地方,就派父亲去出诊。他在出诊看病过程中善于辨证施治,大胆用药,治愈了不少疑难病症,深得先生赞扬。
跟随先生7年,28岁(1943年)那年,先生准予他正式结业,授予“硖石王和伯门人姚胜云医师”匾牌,父亲返回故乡独立开业行医。
独立开业行医伊始, 父亲在角里堰九芝堂药店设立了三、 六、九逢期坐堂诊疗制度。他不满足于治疗普通疾病,潜心钻研医治疑难病症。当地陆荣观等三位鼓胀病人(严重肝腹水),他们已先后重金请上海名医张义仁,杭州名医七姑娘,嘉兴名医朱飞君治疗了七、八月之久,不见疗效。病人听说有一位王和伯的学生,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求诊。药店老板好心劝说父亲别接诊,说:“人家名医都看不好, 你接诊也难看好, 弄不好就坏了名声。”父亲没有听劝, 暗下决心攻克此难关。当时中医治疗腹水都是采用泻泄,他认真看了病人,发现病人得病已久,身体十分虚弱, 如果单纯用泻药, 病人会越来越虚弱。通过分析研究,他先用人参为病人拔力,后用泻药去腹水,再用药舒肝理气、活血化瘀。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三人健康状况大有好转。这些疑难病症的治愈,使父亲在角里、澉浦、长川坝、通元一带名声大振, 求诊者纷至沓来。
父亲业务终日繁忙, 从早到晚有看不完的病人。特别每到春天, 春瘟疹(脑膜炎)、麻疹等流行病发病高峰时,更是夜以继日地奔波于病人之家,有时几日几夜得不到休息。海盐是水网地带,交通十分不便。为此,父亲专门做了一条手摇小船作为交通工具,出诊途中在小船上睡觉休息成了家常便饭。当时的社会治安很差,有散兵游勇拦路抢夺,更有流氓地痞趁黑打劫,甚至有强盗绑架勒索游走于乡村之间看病很不安全。父亲为了给病人治病,不顾自身安危,始终坚持如一。一旦有病人求诊,无论白天黑夜,立即出门。
父亲治病,不论穷富,一视同仁。对无钱看病的人,父亲还免费给予治疗。有一年,邻村贫困农民徐富荣得伤寒病,无钱医治,久拖不愈,已处在昏迷中,父亲到他家看病时,发现他家徒四壁,一无所有。为了抢救病人,不仅给他看了病,而且开出了犀牛角、牛黄清心丸、至宝丹等名贵中药的处方,用白己的名义担保,让他们到药店买药。经几次医治后,徐富荣终于起死回生,康复痊愈。但他的药费还是还不起,最后由父亲代还了。如此不计报酬、治病救人的事例,在他六十多年行医中,可谓不胜枚举。好多经他治愈的病人在路上碰到他,都会向他抱拳致谢,称他“救命恩人”。
从抗战时期到解放前夕,家乡活跃着一批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他们出生入死为人民解放而奔波,常常遭到国民党迫害。父亲与地下工作者祝其根、陆新根、吴永林都有密切来往,秘密为他们治病。共产党员吴永林被国民党抓去严刑拷打,遍体鳞伤,后经人用80石大米从国民党手里赎出来,藏到吴王庙一户人家的桔园中,父亲冒着危险,多次为他看病, 直到痊愈康复。
由于父亲在家乡一带声誉卓著,人缘极好,国民党地方政府意图利用父亲的影响力。1948年春,委任父亲担任澉浦镇副镇长。但父亲只希望悬壶济世,用自己的一技之长造福乡梓。同时他也看到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所以坚决不愿意接受委任。每次当局派人送委任到家中,他就躲了出去,并嘱咐家人不要接受委任书。这段时间长达半年多,直到1948年底,出于无奈的地方当局才重新委任了澉浦镇上的郭秉钧任副镇长。虽然父亲始终没有接受国民党地方政府的委任,但还是在他后来的人生中埋下了祸根。
1952年10 月,父亲响应政府“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的号召,联合叔叔姚德云、冯培军、马金荣等人在丰山成立了联合诊所。这一时段,正值父亲年富力强,医技精湛,加上社会安定,父亲迎来了他医疗生涯中的一个高峰期。他带着同事们,潜心分析医案,钻研医技,治愈了当地不少疑难杂症和危重病人。加上他们一班人良好的医德医风,丰山联合诊所名声大振。虽然诊所地处丰山脚下一个十分偏僻的地方,但求医者络绎不绝,成为了海盐南部地区重症病人首选的看病之处。他们还针对当地常见的“脱力”病,改良了民间流行的“山脱力草煮红枣”单方,以产于海盐当地山上的“脱力草”为主药,开发了“复方脱力方药”,疗效显著,以至于上海奉城、嘉兴王店、海宁硖石等地的药店都用船来采购。丰山联合诊所自身有一个中药房名“丰山药店”,它的前身是“马天益堂”药房。诊所的兴起,“脱力方药”的开发,使得“丰山药店”业务供不应求。延至今日,“丰山药店”虽然地处偏僻,却仍然是当地一家小有名气的中药房。
1961年,组织上派父亲去长川坝公社联合诊所任主任。当时的公社联合诊所一无所有, 租赁李兴发家半座房子当诊所。父亲带着其他几位同事一起艰苦奋斗,凭着他们高超的医术,良好的服务和信誉,很快赢得了病家信任, 医疗业务越来越兴旺。终于以自力更生积攒的资金,由父亲亲手操办, 在1962年盖起了18间房子的新医院,医疗条件得以大大改善,也为后来医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父亲他一天到晚总是那么繁忙,除了坐诊,还风里来雨里去, 肩背药箱, 走村串户,送医送药,诊治病人。在很多年的长川坝医院业务收入中, 几乎有一半是他看病收入的。1958年10月到1959年4月,当地麻疹病暴发,他没日没夜出诊、坐诊,先后诊治了2000多名病孩,没有一例死亡。
尽管如此勤恳,但他的生命历程里也有坎坷。文化大革命中,造反派从历史档案中查到了他当年被委任为澉浦副镇长的委任状,就作为历史反革命分子批斗他,把他下放到丰山,让他住在一间破房子里。但人民群众是善良的,大家出来保护他,骂造反派没良心,还给他送生活用品。靠着人民群众的保护,父亲才渡过了这场劫难,重新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岗位。1979年,父亲退休了,但县卫生局和医院方面要求他继续留在长川坝卫生院工作,直到1991年才正式离职。回到家的父亲还是那么忙,众多的病人找到家中来请他看病,他仍然一丝不苟而且是义务地为病家服务,如此一直到90多岁。
父亲一生行医六十多年,他治愈的病人成千上万,有的人家祖孙三代都请他看过病。私人行医期间免费为穷苦百姓看病的不计其数。他高超的医术,良好的医德医风,成为海盐南部乃至全县颇负盛名、为人敬重的著名中医师,2000年后,县卫生部门授予他“名老中医”荣誉称号。
父亲悬壶济世一生,别无他求,只图造福乡梓。他勤奋、善良,对业务精益求精。作为他的后世,父亲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的楷模。
姚今观,姚胜云长子,1938年出生在澉浦镇永新村。先后就读于澉浦城南小学,海盐初中,嘉兴一中。1957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内蒙古自治区供销合作社,内蒙物价委员会,内蒙物资局等单位工作。1978年调河北财经学院从事教育和科研。1992年破格晋升教授,先后担任硕士导师、系主任,副院长。出版各类著作十余部,发表论文七十多篇,完成国家级研究课题两项,科研成果先后获得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河北省教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国家教育部优秀科研成果奖,薛暮桥优秀价格研究成果奖。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为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