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电话:0573-86513310
举办单位:海盐县澉浦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海盐县澉浦镇台胞台属联合会

写在《家乡之声》第二百期

网站编辑:海盐县澉浦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 发布时间:2022-05-17 

写在《家乡之声》第二百期

文/聿禾


我第一次在办公室里看到《家乡之声》这张简报时,是2002年。当时我很惊讶,这张八开白底黑字的简报,里面到底讲了啥?一读才知道讲的是澉浦的人和事。

办公室里老许对我说,这张报纸是澉浦镇侨联2000年创办的刊物,无偿赠阅的主要对象是海内外澉浦籍同胞。每一期出刊,工作人员亲自邮寄或送报上门。没过多久,负责《家乡之声》的采编吴跃生竟到厂里找到我。原因是他在幼儿园的园报上读到我写的一篇文,他想采用到《家乡之声》上,老吴还提出让我多写写关于家乡的文章给他投稿。我欣然应允。只可惜,由于平时工作忙,又要照顾孩子,文章不仅写得少,而且停了好长时间不再写。

老吴一点也不介意,每期报纸一出来,骑车特地给我送来,就这样我成了《家乡之声》的忠实读者。在阅读中我开始感受到了澉浦古镇所蕴含着的文化底蕴。

别看《家乡之声》小,但内容丰富,生动活泼。有澉浦镇建设规划、南北湖的发展定位、还包括风俗、人文、史记、文物等等,从各个方面呈现出了澉浦的全貌。

我喜欢读史记类的文章,像杨康元老师的《金粟纸》、朱积良老师的《走访禅悦寺》,作者中我十分佩服袁增培老师简练的文笔,他的文章总要读上个两三遍。后来陆续领到悟澉浦文人们的风采,如李恭耀、周乐训、许懋汉……虽然《家乡之声》是无偿投稿,但大家持一颗爱乡之心乐此不疲。

我生长在六里,对澉浦了解甚少。随着阅读地加深,才知道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来形容澉浦,那是最贴切不过的两个词。历代的澉浦人都有开拓进取精神,他们的脚步涉及五洲四海各个角落;他们聪明勤奋,吃苦耐劳,逢时择机,扎根开辟出自己的新天地。这些澉浦人分布在世界15个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而且还有一大批举家三代迁徙海外的“三胞”无法统计。因此,澉浦素有“浙北侨乡”之称。 

《家乡之声》这份报纸就是要把在家的和在外家乡的澉浦人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我时常读到这些海内外游子,他们取得成绩和成果的文章,以及他们为慷慨解囊助力家乡建设的感人事迹。由此明白了这份报纸赋予的作用和意义。

《家乡之声》其实就像母亲的阵阵呼唤声,牵引着远方孩子归家的脚步。陈宗懋先生是继澉浦人杨玉良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之后,澉浦的第二位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2004年5月,陈宗懋院士回澉浦,走访南大街140号他原来老宅所在地,游览了南北湖。把倾注毕生心血编著160万字巨著《中国茶经》赠送给县政府。

2014年,加拿大魁北克大学地质学教授卢焕章博士,带着一家老小,回乡探亲。他们笑容可掬出现在《家乡之声》的版面上。当然这样的事还有很多,不再细说。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家乡之声》也有了手机电子版,只要关注家乡之声的公众号,马上可以在网上阅读,能直接快捷地获悉内容。 

《家乡之声》已经走过了22个春秋,到2022年的五月,正好是第二百期。它结合着我满满的回忆。

(作者聿禾本名祝建秀,澉浦人,海盐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