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电话:0573-86513310
举办单位:海盐县澉浦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海盐县澉浦镇台胞台属联合会

从千禧年走来的《家乡之声》

网站编辑:海盐县澉浦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 发布时间:2022-05-17 

从千禧年走来的《家乡之声》

文/周伟达


《家乡之声》办到200期了,这份始于千禧年的乡镇报纸,竟已行过22载,平日在微信朋友圈看到电子版,常常会点进去翻阅,并为澉浦一地乡贤合力做事的情怀所感动,却断没想到它背后有这般漫长的坚持。

每阅《家乡之声》,心中不免暗叹“澉浦斯文”、“澉浦这个地方有文化”。唐开元五年(717),苏州刺史张廷珪奏置澉浦镇,属苏州府海盐县,距今澉浦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妙联“唐建镇明筑城南国坐标吴越界,宋通商元兴曲东方唱彻海盐腔”,读下来便是一部澉浦史。历千年文脉而不绝,《家乡之声》就是澉浦文脉传承的一份明证。

一地斯文,从其是否重视修史著文能看出,澉浦在修史著文方面不仅是有传统的,更是有辉煌成绩的。我国现存最早的镇志《澉水志》便出自澉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体例精严、藻不妄抒”。《澉水志》,宋罗叔韶修,常棠纂。绍定三年(1230),罗叔韶任海盐县澉浦镇监,在他的支持下,常棠开始编纂《澉水志》,耗时二十余年,直到宝祐四年(1256)才刊印成书。全书共8卷,分地理、山、水、廨舍、坊巷、坊场、军寨、亭堂、桥梁、学校、寺庙、古迹、物产、碑记、诗咏15门。常棠之后,澉浦修志之风绵延不绝。继《澉水志》后,明董穀《续澉水志》、清方溶《澉水新志》、民国程煦元《澉志补录》,以及当代王健飞所修的《澉浦镇志》代代相传,将澉浦一地的历史无缝衔接。海盐史志研究专家宋金华认为,“澉浦诸志成为全国地方乡镇志一道风景,《澉水志》在中国地方志中有里程碑式的作用,无可替代。”

某种意义上,《家乡之声》可以视为《澉水志》在当代的一种延伸。

赵荣华先生与我讲述了这份乡镇报纸的缘起与发展。1994年1月,赵荣华先生担任澉浦镇侨联主席,他一直想有一个载体,能够给长期地“讲述澉浦人自己的故事”,但“光杆司令”做事不易。1999年6月,澉浦镇又安排了吴跃生先生与之共同处理侨联事务,赵荣华先生彼时也有强烈的意愿办一份乡报,之后两人一拍即合,推动了《家乡之声》报纸的诞生。从此以后,澉浦镇的发展动态、海内外澉浦人的故事,在这份乡报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乡音更加可感,乡情更加具体,乡心更加团结。

《家乡之声》第一年出了4期,第二年就增至8期,2017年起已保持每月一期的节奏,印数也从早先的每期800份,逐渐涨到了每期1200份、1500份,如今稳定在每期1800份的发行量。赵荣华先生紧跟时代潮流,还主导创立了《家乡之声》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平台,更广泛地凝聚海内外的澉浦人。从吴跃生先生到袁增培先生,再到周乐训先生,一名又一名《家乡之声》编辑将这份关乎无数澉浦人乡情的责任扛在肩上,为《家乡之声》的传承与影响付出了心血。

200期,22年,8000多个日夜,一片乡心五洲同,澉浦作为“浙北侨乡”,固然有千万游子散在五洲,却因一份《家乡之声》牵系,多了一份回望家乡的寄托。因此我也可以说,从千禧走来的《家乡之声》,它的存在与延续,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这么多年有没有过停刊的动念?”我问赵荣华先生。

“一点也没有。”赵荣华先生回答得干脆利落。

我相信,以澉浦人做事之勇毅,《家乡之声》必将持续不断地办下去。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余华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嘉兴日报》副刊编辑,海盐县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