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打糕做团子”
·银杏树·
“十二月打糕做团子”是澉浦地区的一句俗语。在澉浦,过年可以不打糕(年糕),但团子一般都是必须之物。团子又称“团圆粉食”,以求“团团圆圆”。团子分甜、咸馅二种。
上好甜馅以赤豆为主料,将赤豆煮至极酥软,捣烂,放入纱布内挤压,沥去豆皮,便成“豆沙”。也有不沥去豆皮的,但其味稍差。豆沙中多余的水分沥去后,加入红糖即成甜馅。考究的甜馅还加入猪油:将生猪油洗净,剥去表皮,切成小块腌渍在红糖内,取用时每个团子内放一至二块,其味特别香糯。过年做甜团子必须有一部分不放猪油,单独蒸煮,谓“净素”团子,留待祭祀之需。次等甜馅以蚕豆为料,将蚕豆煮酥后捣烂、沥去豆皮加糖即可。再次的把黄豆炒熟,磨成细粉,和以红糖作为馅料。
咸馅一般以猪肉为主料,萝卜、茭菜、雪菜、葱等为辅料。萝卜需去皮,切成长条,蒸熟,捣烂,拌以肉末、葱、精盐;茭菜也需蒸熟、捣烂,拌入肉中。
团子的形状因用途不同而各有区别:家常食用的多以双手成型,为上圆底平,含“天圆地方”之意;礼仪所用的团子则需用模子成型,俗称“印花团子”。
“印花团子”的模子称“印板”,一般用黄杨木镂刻而成,也有用榉树、榆树、檀树镂刻的。大都为一模双印或一模单印的,也有一模多印的。印花有菊花形、桃子形、如意形、元宝形、三牲形等多种。有的还配上福、禄、寿、禧、四季平安等文字。民间会因不同用途制作不同形状的印花团子。一般逢年过节或走亲戚用菊花形,上梁用元宝形、如意形,小孩满月用福字形,贺寿则用桃子形。蒸煮团子的衬垫也有讲究。家常食用多以粽箬、菜叶垫衬。礼仪所用则以青松叶垫底。
在澉浦,一年之中有两个节期是必须做团子。除了过年,另一个就是清明节。清明团子,大都为“青团”,俗称草头团子。江南大多地方的青团都是用米粉拌上艾青汁做成,而澉浦地区的青团则是以苎麻叶为作料。苎麻叶角质层厚,叶脉粗糙,一般情况下很难食用,澉浦地区之所以用苎麻叶为青团作料,可能与当地的主要副业“夏布”有关。
历史上,澉浦曾经盛产“夏布”。夏布的原料就是苎麻皮,野生苎麻随处可见。每年春季,当地民众将苎麻的嫩叶摘下来,浸泡在石灰水中,有腌渍一、二年的,也有多至三、五年的。经过这样长时间的腌渍,苎麻叶就变得又软又糯。成为做青团的作料,当地称“草头”。
用时,取腌渍好的“草头”,充分洗净,捣烂,揉入糯米中,就可做成“青团”。青团有甜馅、咸馅或无馅的多种。每年清明期间,犹以雪菜春笋馅的团子为大家所欢迎。
做团子前,先把新鲜春笋去壳、剖开,蒸煮至七、八成熟,加入事先腌制好的雪菜,剁成末,放进油锅内煸炒,成为最佳的清明团子馅料。
清明团子也需做一部分净素甜馅的,供清明祭祀所需。
澉浦团子因节令不同、用途不同对团子的叫法也不同。过年称“过年团子”,清明节称“清明团子”,立夏节称“立夏挞饼”(无馅)。建房称“上梁团子”;祭灶称“献灶团子”;孩子满月称“满月团子”;去刚出嫁的女儿家需要做团子,称“三朝团子”;春天,去当年新嫁女儿家需要做团子,称“望蚕花”;入夏,去当年新嫁女儿家需要做团子,称“拿秧凳”;亲戚家有老人做寿需要送团子,称“送寿桃”、“送寿糕”;八月半,婿去岳丈家需要挑一担团子,称“担八月半”;一年之中,以团子作为礼品可谓五花八门。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市售的糕饼、食品、甜点开始增多,礼仪所需的团子逐渐被面包、蛋糕、糖果所替代,用团子作为礼品的习俗开始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