澉浦八大碗
·周乐训·
随着“农家菜”的兴起,“澉浦八大碗”已成为热捧的菜肴。不仅在当地的大小酒家、宾馆饭店都标有“澉浦八大碗”,甚至在县城海盐、乃至嘉兴、上海都有它的影子。
何为澉浦八大碗?
有说:不是澉浦八大碗,而是澉浦“硬八碗”。因为从前澉浦待客,“硬碰硬”,只有固定八个菜。
也有人考证:不是“硬八碗”,是“行八碗”。“行”即通行的意思。也就是澉浦待客通行的菜肴是八个菜。“行”、“硬”澉浦话同音,便说成了“硬八碗”。
显然,后者比前者更学术一些,也容易让人认可。
而所谓的“澉浦八大碗”,则是今人的儒雅之说。不过其核心还是离不开“澉浦待客只有八个菜”之说。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澉浦镇志》编辑组为了写“澉浦菜肴”一节,走访过澉浦地区多名厨师,收集澉浦的特色菜肴。也对澉浦八大碗(尚且以这称呼之)进行了探讨。
据本地老厨师介绍:澉浦八大碗其实并非只有八个菜,原本菜肴是蛮多的。根据各家的经济实力,有用十二个菜的、也有十六个菜甚至二十四个菜的。除了大菜,还有汤碗和点心,称“围签酒”。“签”是筷的意思。开宴时每桌上由一个有声望的人说一声“动签”,就可以开始吃了。至今“动签”、“可以动签了”这种口语还在酒宴上流行。后来东洋人打进来,澉浦人办喜事、待客范围都缩小了,只用八个或者十个主要的菜,其他都舍去了,就叫“八碗头”。
那么,通行的澉浦八大碗到底是哪几个菜呢?
按照本地厨师们比较一致的看法,其中有六个菜是约定俗成的,即:东坡肉、红烧羊肉、干爿鱼(红烧鱼)、白宰鸡、韭芽肉皮、高汤笋干。另外几个菜称“下叉碗”,是时菜,根据不同季节可以变换,一般有:羊汁芋艿、松花肉、红烧大肠(套肠)、糖醋排骨、茭白(茭菜)肉丝等。另外还有一道羹汤和一道点心。羹汤在酒宴上称作“汤元”,根据时令选用,热天用清汤黄鳝、冷天用醋炒鱼羹。点心澉地一般都青睐“烧卖”。
从民间我们还了解到,澉浦八大碗中的几个“重头菜”都有其来历或者传闻。比如东坡肉的来历与苏东坡有关。
相传当年苏东坡被贬湖北黄州,在那里自耕自织,织的是夏布。后来他重返杭州任职,沿长江顺流东下,入杭州湾,在澉浦港上岸。看到澉浦少有棉花,便向当地人传授织夏布的技术,使之成为澉浦的一大产业,澉浦人也因此致富。澉浦人感激他,在过年的时候杀了几口猪送到杭州。大家知道苏东坡从不收礼,就在夜间悄悄地把猪放在苏东坡府门口。苏东坡知道了这件事,让人把肉切成大块,煮熟了放在各家各户门口。澉浦人就把这大块的红烧肉叫作“苏登浦”,意思是“苏东坡登临澉浦”。现在上了年纪的人还有称呼这种大块肉叫“苏登浦”的。而年纪轻的或者文字书写的就叫“东坡肉”。
东坡肉。一般用二至三斤切成方块的条肉,用稻草捆扎。结婚人家也有用两块肉相向捆扎的,俗称“和合肉”,取“夫妻合得来”之意。将肉放入大铁锅,加水,猛火急攻,水开后,不断沥去浮沫,加入黄酒,加盖,用中火煮至六、七成熟,加入红酱油,至八九成熟时加入红糖,慢火煨煮收膏,至用竹筷轻易贯穿皮肉即可食用。
还有,相传说红烧羊肉为杨梓所创。
杨梓是元朝人,一门三代航海经商,是当地的富豪。杨梓本人又在朝为官,而且酷爱音律,广交朋友,为海盐腔的奠基人。元代是蒙古族统治,蒙古人喜欢吃羊肉。杨梓为了招待蒙古族官僚,潜心研究蒙古人的饮食。他觉得蒙古人吃的羊肉用火烤、用汤煮,一则味道不好,二则吃相不雅。他经过多次的研究,烧成了色、香、味具佳的红烧羊肉,受到了蒙古族官僚的赞赏。后来就推广开来,被称为“澉浦羊肉”。
澉浦羊肉以湖羊肉为好,绵羊则膻味重。肉质以腰户为佳,腿肉则稍硬。用时,取羊肉若干,切成半斤左右大块,放于锅内清水中(以铁锅为宜),不加盖猛火急攻,不断沥去浮沫,至三、四成熟加黄酒、也可加几枚红枣或萝卜去膻气(上桌前除去),不加锅盖用慢火长时间煨煮,至用筷子能贯穿皮肉时,加红酱油(以不放盐为好)、加入少量红糖,加盖,再由文火焖至极酥软,再加入适量红糖,使之卤汁收膏,即成,上桌时撒上蒜叶末。澉浦羊肉色泽红亮,酥而不烂,油而不腻,味极佳美,是当地宴请的重头菜,一般在宴席上吃完了可以再添。
芋艿则是红烧羊肉的副制品,用羊卤汁烧煮而成,以前往往是宴席上羊肉不够添时再上芋艿,或者羊肉吃得差不多了才上芋艿。但由于羊卤芋艿酥软香糯,深得食客喜爱,慢慢地在当地留下“不吃羊肉吃芋艿”的俗语,成为与澉浦羊肉并驾齐驱的一道菜。
近人把澉浦羊肉和芋艿这道菜雅化,称作“扬(羊)誉(芋)四海”,不失为一个非常成功的菜名。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我们了解到,澉浦八大碗其实是一个菜系。是我国八大菜系“浙菜”中的一个支系,接近于杭帮菜,并非只有单纯的八个菜。这些菜肴在烧煮上有自己的特色,成为了澉浦的地方特色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