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电话:0573-86513310
举办单位:海盐县澉浦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海盐县澉浦镇台胞台属联合会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家乡之声》

《家乡之声》

  • 《家乡之声》
  • 期刊查询
    按日期查询
    年份
    月份
    按期数查询
    期数

    -----暂无新闻-----

    喜报!浙江嘉兴海盐澉浦镇侨联《家乡之声》小报入选“共和国印记”见证物

    网站编辑:海盐县澉浦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9月27日,“共和国印记——侨心共筑中国梦”华侨文物联展在京开幕,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中国侨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程学源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中国侨联副主席高峰向捐赠人代表颁发了捐赠证书。其中,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澉浦镇人民政府申报的“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澉浦镇侨联2000年至今全套《家乡之声》小报”入选档案资料类“共和国印记”见证物。

    1983年4月10日,在澉浦镇党委政府的领导支持下,海盐县澉浦镇正式成立了侨联小组。后伴随着澉浦镇体制的变化,侨联组织机构经历5次变化,2007年7月更名为澉浦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澉浦镇侨联不断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创新工作方式。1999年底,镇侨联主席赵荣华提议创办《家乡之声》并于2000年1月主持出刊了第一期。2017年,小报从原先的8K版面扩展成4K版面的标准小报,内容也从以文字为主的黑白版面变成图文并茂的彩版。出版时间从起初的每年6期、8期改为每年12期(月刊),发行份数也逐年增加,截至目前,已累计出版了228期,向海内外寄发了《家乡之声》小报35万份。这份乡土小报成为了一座连通家乡与远方亲人之间的桥梁。

    二十五年来,《家乡之声》立足澉浦人关心的“自家事儿”,注重原创性和本土化,展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解读评论与家乡人息息相关的新政策、新法规,以及充满了乡土韵味的寓言漫画、非遗文化、民间传说、美文故事。文字辞藻朴实无华,字里行间传递着清晰准确的家乡声音。

    回忆往事,赵荣华十分感慨。他告诉记者,当时第一期刊登出来后,就得到了海外华侨的喜爱,也得到了本地文学爱好者的支持,投稿络绎不绝。尽管当时编辑部成员只有他和副主席吴跃生,但俩人激情满怀,要把这份有情怀的刊物办下去。由于都是初次接触纸媒编辑,两人下了很大力气学习编辑、排版,为了提高内容质量,对每一篇文章都精心挑选,为取一个好标题而琢磨到深夜。

    时代发展,澉浦镇侨联顺应需求于2015年开创“家乡之声”微信公众号和“家乡之声”网站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知名度。建立包括华人华侨在内的“家乡之声”微信群,更加及时地向在外的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留学生传递家乡故事。时光悠长,海内外澉浦人在四十一年的时间中没有变的生疏,反而因为一份小报而变得愈发亲近。

    “《家乡之声》能够入选“共和国印记”见证物,我感到十分荣幸。这其中的每一期都是侨联编辑部的人员合力编写完成的,小报能够在北京展览,我亦与有荣焉!”澉浦镇侨联主席赵荣华表示。

    25年风雨历程,城市在长,小报也在长。从创刊时的季刊到月刊、从8K黑白到4K彩版,从纸质报到手机报再到客户端,《家乡之声》的编辑工作也从吴跃生、袁增培等人手中交到了周乐训手里。“《家乡之声》的初衷就是把在家和在外的澉浦人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现在我们每期推送出来的浏览量都有上千,后台也经常有读者留言,发表自己的心得或是提建议,每一条评论我们都会认真采纳。”周乐训说。

    一张报,一群人,一座城。如今,这份乡土小报已成为海内外的澉浦同胞喜闻乐见、经得起岁月考验的报纸,也让归离在外的澉浦游子,因一份《家乡之声》的牵系,多了一份回望家乡的寄托。

    “澉浦的侨文化,是海盐对外文化传播的优势,我们希望《家乡之声》能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用乡音温暖游子的心,鼓励大家了解家乡,关心家乡发展,参与家乡建设。”澉浦镇(南北湖风景区)相关负责人说。

    没有了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