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1960年10月首次踏上海盐这块土地的。又过了一年有半,我由海盐中学调住澉中任教。那是一个小镇,一般不会那么起眼。可过了几天,我发现居然还有钟楼一座,无论从近处仰观,还是在远处遥望,都十分引人入胜。虽然它不象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蓬菜阁那样闻名于世,但却是中国古代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古楼阁,既是绚烂多姿的艺术珍品,也是澉浦人的骄傲。
出对钟楼的情有独钟,经过多次欣赏,终于想到了要发挥业余绘画爱好的一点作用,选择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拿着画具,挑选一个最佳角度,也不顾围观群众的好奇,我行我素地作画。经过半天时间,画好了从古城门口望钟楼的近景图。虽然画技不高,但留下了历史的原貌,更显珍贵。
谁能料到,在那十年动乱中,居然把这么好的建筑也给拆除,当我获知此讯后,十分痛惜,有时只好拿出自已的图画来解忆。时过境迁,改革开放后,经济、文化发展迅猛,喜闻澉浦钟楼重建。当我再拿出三十八年这幅旧作加以欣赏时,真地感到别有一番滋味。
杨梓(?-1327)元代澉浦人,因军功官至嘉议大夫杭州路总管,死后追封为弘农郡侯、康惠公,葬于澉浦泊橹山。
杨梓除了军功政迹显赫外,一生中还在民间做了几件比较大的事。一是建庙宇,在职时修庙遍及两浙吴中,其中在澉浦禅悦寺内建了一座高达6丈的钟楼,从日本进口铜铸了一口重5480斤的大钟悬挂楼内,被澉人捧为“神钟”;二是在澉浦建招商市场,吸引东南亚、日本、高丽等地客商来澉浦经商贸易,使澉浦“远涉诸番、近通广福”、“城内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成为浙北的一大重镇;三是退隐澉浦故里后,潜心研究音律,吸收了当时的散曲,发展自已的“南北歌调”,为明代南戏四大声腔“海盐腔”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关于捐款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