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徐宾观,本镇澉北村徐匠村人。九八年退休前,是福建省投资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省厅级干部。爱人邬丽娟,同村人,曾是六十年代闻名全国的澉浦凤凰山下十姑娘科学种棉小组副组长,去年退休前,是福建省建材科研所工程师。九月中旬,他俩以已故父亲徐伯修的名义,向澉浦钟楼汇捐人民币2000元,第四期《家乡之声》功德榜进行了公布,但在徐伯修名字后面加括号说明是儿子徐宾观所捐,徐先生收到简报后,读之有感,十二月十五日从千里之外的福建省福州市寄来了一封充满感情的回信,现全文照登,相信每一位海内外家乡同胞看了,都会有同感,爱我家乡,孝我父母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必将在家乡澉浦这块土地上代代相传。
吴先生,您好!
寄来的“家乡之声”已收到,读刊文有感回信如下:
澉浦人自从有了那口钟,总是随着钟声而来(世),踏着钟声而归(去),世世代代,祖祖辈辈,钟声伴你长大,钟声安排我作息;钟声送走一个个外出谋生的儿女,钟声又迎回一个个探望父母的游子;喜时闻钟声心境开朗,怒时闻钟声平息岔气;哀听钟声神伤顿消,只留下浓浓情思,乐逢钟声悠悠扬扬,倍感精神升华。澉浦人真是情有独钟,钟声已成了澉浦人人生的见证。但是,在那精神错位的年代,澉浦人不幸丢失了那口钟,从此,再也听不到那世代相传的钟声。
现在,喜连盛世,澉浦镇政府顺应民意,重建巨钟,今后澉浦人又将世代永续古风。更为庆幸的是我们那些由钟声送来、听钟声长大的人,又有钟声伴随归去,乐哉!
但是,那些与我们同样由钟声送来、听钟声长大而早归去的我的亲人和乡亲们,他们那种盼望钟声相伴的缺憾,怎样才能慰抚呢?
我的父亲,本世纪30年代初,曾是家乡为数不多的一名教师,相信他的学子们不少已经功成名就。他既是家乡公益事业的身体力行者,也是那些早走的缺憾者。如果他老人家健在,我相信他必将以他的社会关系、影响和经济所能,积极推动造钟行动的。鉴此,我才想到以他老人家的名义献上一份微薄心意,藉以告慰老人家的亡灵,希望得到您和同事们的理解。
当然,我也希望钟声告慰那些没有钟声送行的所有亲人们、乡亲们,安息吧!安心吧!澉浦的钟声必将永远、永远地响下去!越来越洪亮!
因此,希望澉浦镇侨联的乡亲们,在今后凡涉及捐助的一切公示中,切勿再加任何注释,而冠以徐伯修(已故)即可!谢谢!
致礼
徐宾观200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