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潮”名闻天下,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都有数万人云集海宁,意欲亲眼目睹这难得一见的奇景。
其实,观钱江潮,并非一定要在海宁。在澉浦镇长山的“龙口”,就是一个观潮的绝妙之处。
龙口,位于澉浦镇长山东端,距南北湖约1公里,本地又称“东宫嘴”。相传是东海龙宫之门。“龙口怒潮”历来为澉浦一景。明代噜汀《龙潭海眼》诗赞日:“尺木沧溟上,蜿蜒光怪沉。山空月窟小,云护石潭深,潮汐高秋信,风雷永夜吟,济时当旱魃,一跃九垓霖。”明代董谷《游龙眼潭记》记所见景观:“春风其颠,午潮怒长,粘天陷日,奔雷赴鲸,来如崩山,去欲缩地,石崖林立,莫可名状,深者如宝,削室如壁,广者如车,狭者如带,完者如怒貌伏虎,碎者如断剑折载,洪涛吐言,万皴鳞集。”当代著名作家阿英在《盐乡杂信》中记述“龙口”人字潮奇观:“这个地方的潮水很有趣,在涨潮时,因为两个山尖对峙的关系,形成一个很高的‘人’字向外流(应是向内一本人注),平时的时候,却变成另一个向内流(应是向外--本人注)的‘人’字。”
几年前农历八月十八,本人得郭秉钧老人指点,曾一游龙口,大饱眼福。
龙口,背靠长山,左前方是青山,右前方有一小岛,名顾山。长山突兀于杭州湾中,迫使钱塘江水在此打了个折,从西南而来,向东北而云。此处东面江宽24海里,而南面江宽仅8海里,形成一个巨大的“喇叭口”,是杭州湾和钱塘江的分水处,也是钱塘江潮最惊险之处。站在长山上向东望去,杭州湾海水茫茫忽忽,奔腾犹如天上而来,千军万马一齐向“喇叭”内涌去,而西面方向来的钱塘之水,虽然江面狭窄,其巨大的落差所拥有的能量却也非同小可。两水在此相遇,犹如两军对垒麝战。令人惊心动魄,一般潮位高达6米左右,异常潮位达8.05米。更令人叫绝的是阿英所述“人字潮”:涨潮时,海水从东北而来,在长山外遭顾山一挡,分成两股,一股沿顾山内侧向西南上游而去,另一股沿顾山内侧向长山而来,遭长山阻挡,返身逆流向东北涌去,再遭青山阻击,重新汇入主流,如此往复巡回,在龙口处形成一巨大旋涡,犹如一旋转的巨大圆桶,为钱江潮又一奇观。难怪成书于数百年前的《澉水志》都赞叹。“龙口观潮,犹胜海宁”。
龙口观潮犹胜海宁之处,除了潮水本身奇特外。其地形地貌也是个中因素。
海宁观潮,数十万人拥挤于堤上,与海平面基本上在同一平面内,视野压抑。而龙口观潮则是“立体”的:高能达长山之巅,极目远跳,饱揽海天,令人心旷神怡;低可至牙交叉的礁石边,挤身于急浪飞溅之处,别有一番弄潮情趣。
由于龙口地处偏僻,山道崎岖。游人甚少,加上我们自已也少有宣传,“龙口潮”尚未被世人所知晓。其实,这里是一处十发理想的旅游景点。除“龙口潮”外,长山脚下,“石崖林立,莫可名尚,深者如室,削者如壁,广者如车,狭者如带,完者如怒貌伏虎,碎者如断剑折戟”,本身就是一个“游山玩海”之处,一年四季都可游览。太湖流域南排工程长山河出海口就在长山西端。围绕河海之隔的长山闸形成以潮为主体的系列景点,如山闸泄洪、长山戏潮墩、观潮亭、环龙墙等。长山近侧海中有两山,名“浮子山”,是一处尚未开发生态旅游之地,距离长山仅数百米,如能在两山之间架起“跨海缆车”,既能在海上俯瞰江潮,又能把浮子山与陆地连结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景点。长山边上的青山,我国小说的鼻祖干宝就葬在此山,是一位值得一“抢”的历史名人。
开发龙口观潮景点不需要太大的投入,从长山闸开始沿长山南坡修筑一条步行道,毋需太宽,取“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意。在龙口附近再修一些防护性建筑,即可开放。形成气候以后,再逐步建造永久性建筑。
开发龙口观潮景点,还能扩展南北湖风景区的范围,加快南北湖风景区发展速度,其好处实在很多。海内外一切有识之士,请不妨来亲眼目睹这“龙口怒潮”一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