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馆。是各类学派策士讨论学术和实事的地方,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
战国时期齐国有个下学宫,称稷下学宫。是齐国君主设立的学宫。稷下学宫既是学习的地方,又是研究交流各种思想的场所。各家各派的思想,都可以在这里高谈阔论。学士们既可以著书立说,又可以入朝做官。据说齐宣王时受上大夫称号之稷下士多达七十六人。
秦国时设有聚贤馆,商鞅变法时就存在。为当时名流学士们活动的场所,后来的吕不韦也经常光顾聚贤馆。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促进了先秦时期学术文化的繁荣,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各个国家的首脑也十分重视汇聚各方思想、倡导百家争鸣,促进本国文化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当时的场所不叫四方馆。“四方馆”的出现是隋炀帝时。主要职责是接待东西南北四方少数民族及外国使臣,隶属于中书省,是都亭驿、都亭西驿、怀远驿、同文馆这四个馆的合称。唐、宋时代虽然也称四方馆,但已演变成专门负责朝廷礼仪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