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电话:0573-86513310
举办单位:海盐县澉浦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海盐县澉浦镇台胞台属联合会

抹不去的乡情

网站编辑:海盐县澉浦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 发布时间:2019-04-25 

有了一点年纪的人好怀旧。夜深人静之时,一觉醒来,我常常想起家乡,想起儿时,想起这片温馨的山湾。

老家村子依偎在葫芦山的怀抱里。走到山穷水尽,才见到这二百多户人家的村庄。葫芦山用宽厚的胸膛挡住了钱塘江潮的冲刷,人们世世代代平静地生活在那里。

这几年来,我难得回家,回去也是来去匆匆。最近回家,刚到村口,就与久违了的九林伯伯不期而遇,他正要到“良恩堂”去打扫。

九林伯伯是一位古稀老人,患有腿疾,行走不便。我们村里解放以来只有三任党支书,九林伯伯是首任支书,干了三十年,始终没有离开过家乡,一辈子做农村基层工作,在村里享有很高的威信。我们后辈都尊敬地叫他“九林伯 伯”。他在任时把我留在村里做小学 教师。他曾经历了中年失子的痛苦,依然顽强地挺起来,一如既往地为村民们奔走。如今,他仍以病残之躯,殷勤地做着“良恩堂”的管理工作,过着恬淡的生活。

“良恩堂”矗立在葫芦山脚下,默默地注视着这片村庄。白墙红瓦,两层的楼房,七百余平方米的建筑,占据着两亩山地,一条近三百米的水泥道路与村间要道相接。远看,以为是工厂,其实它是“安息堂”。六年前,浪迹天涯大半辈子的荣甫公公带着老妻和女儿的骨灰盒,从台湾孑然一身回到了家乡。老人叶落归根,没有为老境寂寞而伤感,他首先想到的是要让家乡的亡灵们有个安身之所。他罄其所有,为村里建造了这座他亲笔题名的“良恩堂”,还铺设了一条穿村而过的水泥道路。想不到“良恩堂”建成一年后,他自已也了无牵挂地安息在这里。现在,我们的村道和连接邻村的交通要道,全是平坦的水泥大道,都是客居在海外的永嘉公公等老人解襄修建的,车子开到这里,司机高兴地说,“村子不大,路倒修得好”。他们的功德与家乡同在。

我还见到了和尚大妈。九十多岁的老人,满脸皱纹,象一张老榆树皮。颤巍巍的手还能捏住香烟,悠悠地抽着烟。老人见了我很高兴,不无自豪地说:“我亲手把你接生到世上,我又为你儿子、女儿接生。”老人做了几十年的农村接生员,村子里的两代人都从她的手中诞生。饱经风霜的老人是家乡沧桑的见证人。她经历了太多的悲欢离合,还是乐观地生活着,自信地蹒跚在她熟悉的村道上,津津乐道于她的“城南旧事”。真是“大德必得其寿”。

思绪又把我拉回到往事之中。二十年前的一个初秋的清晨,路边的草上沾着厚重的露水,空气中飘着丝丝凉意,妻用一副装稻秧的夹担,挑着行装,走了一个小时的路程,把我送到车站。于是,我登上了开往省城的汽车,离开了家乡。从此,开始了新的求学、教书的生涯。那时,我已是而立之年。而今,二十年一晃过去了,家乡和我的生活都发生了很多的变迁,但家乡的情结一直深藏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不懈追求的动力。岁月匆匆,抺不去我对家乡的深情,我也忘不了家乡对我的养育之恩。

我在儿时夏夜纳凉的石桥上伫立良久,看着家乡渐渐笼罩在炊烟和晚霞里,说不尽的依恋之情涌上心头。“日月逝矣,岁不我与”,我要珍惜生活,好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