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在1971年写的一首诗《乡愁》,这首诗也表达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盼望祖国中国能够早日统一,身居台湾宜兰县的俞忠均老先生就是这样其中的一位。
俞忠均,男,1927年出生于浙江省海盐县澉浦镇长河村(现茶院村五组),从小为大户人家的小书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到了关键的时刻,中国也迎来了抗日战争关键的一年。为了躲避战争,这家大户人家准备移民美国,路线选择到台湾后再到美国,所以把当年正好18岁的俞忠均一起带到了台湾,后又把他一人留在台湾,而他们自己一家去了美国。孤身一人的俞忠均在台湾吃了很多苦,几乎什么累活脏活都干过,后来他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考了学,最终成为了台湾司法部门的一名法官。1986年退休。
在台湾40年中,俞忠均每时每刻都想着祖国大陆,想着浙江海盐县澉浦镇这片生育养育他的热土,可是由于各种原因,他无法回来。退休后的第一年(1986年),俞忠均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去日本,再从日本转道到上海回乡探亲。回乡的那天,他受到了嘉兴市、海盐县统战部的热情接待,他也是相隔40年后澉浦地区第一位回乡的台胞。回到家乡,俞忠均目睹了家乡数十年来的巨大变化,十分激动,回台时特地掘了家乡的一把泥土,装在盒中带回台湾,让孩子们分享家乡的情结,还有感而发,写了篇《家乡的泥土》,寄托对家乡的真挚情感。可是当时台湾还未对大陆开放,所以俞忠均回台湾之后就被台湾当局没收了出境证。
血脉相连的海峡两岸,终归是一家人。随着台湾对大陆也开始开放后,俞忠均可以来大陆探亲了。于是他几乎每年都回乡,并拿出自己的退休金捐赠家乡的小学建设,资助残疾人,捐助澉浦钟楼建造等,与此同时,他重建自已故居,取名“俞园”,写下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个大字挂于故居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当他80岁的时候,俞忠均还是跟以前一样一年一次回乡探亲,殊不知澉浦镇台联已经为他准备好了一个80岁“祝寿”活动,当他参加“寿庆”时,幸福的泪水禁不住盈眶,他感到那一次生日是一生中最特殊最幸福最感动的一次,让他多年思乡的情感汩汩如泉。
每次回乡,俞忠均最喜欢跟自己的孙女俞海虹聊天,每次谈起自己以前的故事总是感觉好像发生在昨天似的。然而在2007年,80多岁的俞忠均先生在台湾出了一场车祸,大腿受伤,只能卧床。孙女俞海虹知道后,自费来到台湾看望服侍爷爷,孙女情夹着两岸情,深深地感动了俞忠均老人。
现在的俞忠均老先生已经88岁了,加上身体原因,已经不能再回故乡,只能躺卧在床上,连说话都非常困难。唯一能交流的只有放在床头的一个小黑板,把想说的写在小黑板上。孙女俞海虹去台湾看望爷爷,俞忠均在他的小黑板上写着:“回家乡看看!”剪不断的乡愁,一直在俞忠均先生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