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斐章宅联:履中蹈和有容乃大 安仁行义冠世之华
楹联释义:此楹联以“宽仁包容与积善行义”为内涵,诠释出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宽广情怀,崇学重教的人文传统,热心公益的社会风尚。刻画了当地向善向上向美的纯朴民风和人们的价值取向。
在钱塘江北岸,嘉兴市南端,有一座建置于唐开元五年(公元717)的千年古镇——澉浦。
澉浦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中国第一部志怪小说《搜神记》诞生在这里,中国南戏四大声腔之首“海盐腔”孕育于这里,中国现存最早的镇志《澉水志》在这里写成,中国篆刻经典工具书《六书通》在这里付梓成书……与这些文化遗存相联系的,便是众多享誉全国的历史名人:干宝、杨梓、常棠、毕宏述、吴东发、吴仪洛、吴良材、毕云程、卢宗澄……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出当地崇学重教、热心公益、积善行义的社会风尚。这里的人们,凡事业上有所成就后,便会思考着回馈社会、造福乡梓。他们或修桥铺路,或捐资助学,或助困济贫,或投资公益。楹联“履中蹈和有容乃大;安仁行义冠世之华。”便是当地乡绅为褒扬其中的一位典型人物——朱斐章先生而作。
一、
朱斐章,海盐县澉浦镇南小街人。生于1886年,卒于1955年。他14岁即随人去上海源盛纱布号当学徒,刻苦钻研、勤奋好学。不仅精心钻研业务,工余时间还进夜校学习英文。学徒满师后,就被派往辽宁营口任办事处经理。凭着他自学成才的英语功力,又被聘任为英商泰隆洋行中方经理,并成为上海金业交易所经纪人,开设恒康金号。又在沪投资开设恒丰绸布庄、大来布厂、锡昌纱号等实业,还经营房地产。
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后,朱斐章一直希望能为家乡、为社会做点好事。他从自己的成长中领悟到,读书学习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
1921年,朱斐章捐资创办小学于澉浦南大街海门寺南侧,起名“城南小学”。希望家乡的子弟早读书、多读书。1924年,他把自己在澉浦南小街道观弄的六楼六底老宅献出,改造成校舍,将城南小学迁至这里。次年又捐资购地建学校体育场,学校规模日益扩大。至1926年发展为完全小学,誉为“全县小学之冠”。自1921至1932年十余年间,他累计捐赠现银1.4万两用于家乡办学,获当时教育部“一等褒奖”。省教育厅也赠匾一块,题词“化如时雨”,以资嘉奖。
1932年1月28日,日军侵占上海,十九路军奋起抵抗,淞沪抗战爆发。由于十九路军不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部队供给远远不足。1月底的上海,天降大雪,十九路军几乎没有棉衣,将士身着单衣,短裤露膝,在冰天雪地里作战。上海人民自觉行动,捐资捐物。朱斐章赶制了一万多件丝棉北心送到十九路军营地,支援抗击日军。
朱斐章还出资用青石板铺筑澉浦西大街、南小街、道观弄;参与兴建澉浦医院;出资补贴平价粜米;设“大抽斗”,雇人收弃儿送育婴堂抚养;从上海请来医生,为家乡群众免费注射预防霍乱疫苗等善举。
行善积德有些时候会招致不理解,朱斐章的人生中就有过这样的经历。
澉浦的南北湖,如今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这里只是一处兼有养鱼、灌溉二利的水域。1934年,当地大旱,种植水稻的农户因放水灌溉与在湖中养鱼的大户人家发生纠纷。朱斐章欲从中调停,却被受到指责。求雨的群众把庙里观音像抬至朱宅正厅。朱斐章身心受到很大冲击,遂举家迁到沪上。
朱斐章人虽到了上海,心却怀念着家乡。他以德报怨,除了出资补贴乡民平价粜米、稳定当地米价外,还联合在沪的几位同乡,购买粮食运回澉浦接济饥困乡邻。
朱斐章的宽容豁达、安仁行义获得沪、澉两地的广泛赞扬。名人贤达纷纷著文、和诗、作联称赞朱斐章先生。楹联“履中蹈和有容乃大;安仁行义冠世之华。”因此而生。
此楹联原作于朱斐章澉浦故居进门穿堂两侧,系廊柱的“抱柱对”。1955年,朱斐章先生临终前,又将老宅悉数捐赠作为澉浦区人民政府的办公用房。为褒扬朱斐章在战争年代支援抗战、保护民族资产以及热心公益、多年助学、捐赠故居于政府等善举,时嘉兴地区行政公署向他颁发了“民主曙光”的奖牌,奖牌就挂在进门堂中间的横梁上,恰好成为了此楹联的横披。
二、
“履中蹈和有容乃大;安仁行义冠世之华。” 原本是为褒扬朱斐章先生而作,但它的实际意义远非于此。
从《澉浦镇志》记载的当地名人录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澉浦,无论是一介布衣,还是事业有成者,乃至执政当地的官员,崇学重教、热心公益、积善行义者比比皆是。
朱文才,一介布衣,一生致力于治水之法,慷慨好施,每以桑梓休戚为己任;
李商玉,散尽家产铺筑澉浦街道,以馈乡情;
朱馨谷,贫苦之人,热心公益。以一己之力辗转沪、澉募捐,以所得铺设乡间石板道路11市里,修桥5座,建凉亭2座;
周辛伯,家业颇丰,却生活简朴,犹好公益。家乡创设医院、赈济旱荒、浚深河道、铺筑道路等靡不出资。
朱辅臣,在沪上创业获得成功后,在家乡兴办公益事业。修桥铺路、赈济困苦无算。还创办小学十多年、不仅不收学费,还免费供给学生文具用品。
……
上世纪三十年代后,受朱斐章“履中蹈和有容乃大;安仁行义冠世之华。”的影响,澉浦当地举善之风犹显强劲。
金仲廉,故居与朱斐章相邻,也有与朱斐章相似的经商经历。曾以自创的“新春羽绸”、“青蛙元斜”二个棉布品牌驰名沪上。他生活俭朴却乐善好施,乡邻若有所求,从不推却。1938年夏,澉浦北门外吴家埭被日军烧成一片焦土,三百多人无家可归。仲廉得知,在沪加工棉被一百多条、棉衣裤三百多套,并从硖石购买面粉等装至澉浦,接济饥困乡邻。从那时起,他每年汇款至澉,委托人分发给贫困乡邻,受益者逾五十余人。
王申甫,一生勤奋,恪守信义。受朱斐章影响,他在沪创业成功后即在澉浦办一扶持会,凡乡里老弱贫苦无告者,每人每月给以一定数量生活费,前后达二十余年之久,远近食其德者逾百人。对家乡办医办学及其他公益事业,靡不出资相助。
李叔轩,少时就读于朱斐章创设的城南小学。在沪创业发迹后,向家乡的长河小学捐巨款支持教育。他对人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全得力于斐章先生举办教育的结果。现在有所成就,理应反馈故乡。”
吴侠虎,生活清贫,却热忱公益。耄耋之期,还独自创办“助困会”。把朋友、亲戚给他的钱用于资助家境贫寒的学生。至一百零六岁逝世,二十多年从未中断。
……
显然,“履中蹈和有容乃大;安仁行义冠世之华。”所赞誉的,已不仅仅局限于朱斐章先生一个人,而是颂扬澉浦的一种民风,一种当地古自有之的传统美德和人们的价值取向。更是鼓励人们向善向上向美的励志檄文。
三、
在先人“有容乃大,安仁行义”美德感召下,时今澉浦之地崇学重教、热心公益、积善行义的社会风尚更见发扬光大。
朱运通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联合一批同仁白手起家创办“澉浦社会福利协会”,是一个纯民间组织,没有上级一分拨款。三十多年过去了,“澉浦福利会”人,用自身的创造积累捐资助学、助残济困、修桥铺路、建造公益设施、资助风景区建设等累计达八百余万元,被省、县民政部门授予先进集体。
赵荣华先生,一位当地的民营企业家,企业规模并不大,本人对公益的热情却令人肃然起敬。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他就资助当地教育事业、热心社会公益,并且一发而不可收。他承担着当地侨联、台联、群众文化、新四军历史研究等等诸多社会组织的各种领导职务,不仅不取分文,还每每赞助这些组织。他的企业设施设备、他的企业成员,甚至企业厂房、仓库几乎都在为社会组织、社会活动提供无偿服务。三十多年来,他的无偿付出,何止百万元。被誉为“一个赔饭贴功夫的厂长”。
即便是多年在外的游子,仍然念念不忘回馈乡梓。
朱伯衡先生年轻时出洋谋生,晚年他向家乡捐款二百多万元用于建造幼儿园、敬老院和修桥铺路。
周永嘉、朱荣华二位,早年出洋,虽身在异乡,却各自为家乡建造了一所小学。
徐中伟,是改革开放后去的香港,他学习先贤,出资为家乡的小学设立了助学基金。
当地的人士乃至退休干部也都不甘落后,姚新民、陆云彪、吴小宝、步伯俦、陶延年……他们纷纷捐资助学,设立奖学、奖教基金,为家乡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确实,“履中蹈和有容乃大;安仁行义冠世之华。”已成为了一篇励志檄文,他向澉浦的民众,乃至社会大众号召:“循儒家中庸平和的规矩,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气度;甘愿践行仁义的道德观念,让这种光辉居于时代的前列。”
这,也许正是楹联“履中蹈和有容乃大;安仁行义冠世之华。”意义之所在。
·银杏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