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来信,说《家乡之声》(澉浦镇侨联台联编印的一份小报)要为澉浦建镇1300年做个专栏,让我写点回忆文章。因为忙,一直没有写成。最近我有一个与学生的对话,我辑取了其中的一部分,算是对家乡的交差吧。
既2又38:杨校长,你在成为复旦大学校长之前,您的求学生涯又是怎么样的?比如,您怎么进的复旦,您在复旦读书的时候,复旦是个什么样子?
杨玉良:你们对我们这一代人的了解很少。我出生在浙江海盐澉浦,一个农村乡镇,父亲在上海当工人。到我上小学的年龄,就到上海来跟我父亲生活了。但是我初中一年级时,就到了1966年,我的学业只能停掉。我的父亲和母亲都不主张我去参加运动,我父亲只上过私塾,我母亲是文盲,他们对我的家庭教育非常简单,就是不要去害别人。这是一种非常简单的、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教育。当时我什么活动也没参加,不打人,不去开批斗会批评别人,就待在家里,当时称为“逍遥派”。到了1968年年底,我就下乡去了,回到了自己的老家海盐澉浦。尽管我只上了初一,但是当我回家的时候,家乡人总觉得我是从上海回来的,而且读了点书。所以刚劳动一年的时候,他们就叫我当赤脚医生了。那时候的赤脚医生,就是县里面培训两个礼拜。给每个人发一本很厚的,32开的一本《赤脚医生手册》。学了两个礼拜,我就拿了这本手册回来开始当医生。在当时缺医少药的情况之下,赤脚医生在农村十分管用。因为当医生,在那个时候我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经常到上海来找和医药有关的书,然后就地仔细看。说句实在的,我救了不少人的命,为普通的老百姓做了不少贡献。所以六年以后,1974年,我就被推荐到复旦来上大学,那时候叫工农兵大学生。对于我来说,在进大学之前,大学对我来讲是极其神秘的。因为我的家族里头也没 有大学生,所以根本不知道大学到底怎么回事儿。
我们那时候读大学,专业不是由你自己选的,是分配给你的,我被分配到了复旦的化学系,里面的高分子专业。其实我个人的爱好是哲学。因为当时在农村,没有什么书看,唯一一本我找到的书,就是艾思奇的历史维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所以当时我对哲学很感兴趣,但是没有读成这个专业。
说到做科学研究,其实我的第一选择也不是化学,更不是高分子,我更喜欢的是数学或者理论物理。我觉得我唯一有点优点的地方,就是我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国内,在化学这个学科里,在我们这代人里面,或许我的数学和物理是可能算最好的之一。我把我的数学物理基础揉进了我的高分子的学习,在我进入高分子领域之前,中国的高分子物理理论基本完全是空白。当时我正好遇到了世界上的凝聚态物理的快速发展,所以我很快地把凝聚态物理和高分子物理结合起来。所以对中国的高分子物理的理论,我觉得我是有一点开创性的贡献的。
进入大学以后,工农兵学员可以不去上课,也没有什么考试,教授们不敢考工农兵学员,因为当时有个说法叫工农兵来上大学,那是要上大学、管大学、改造大学,叫“上管改”。当然我也没去管也没去改,但是这样宽松的条件,给我创造了一个打开眼界的机会。图书馆里全是我之前没有见过的书,那个时候我就天天“寝室-食堂-图书馆”,花了大部分的时间来自学。我觉得现在大家都非常怀念的所谓的80年代,因为那是一个非常开放的时代。当时翻译了大量的西方的思想和科学著作,这是原来不太会有的,对打开眼界有极大的好处。
1977年,我这个工农兵大学生就毕业了。正好那一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新一批通过考试上大学的学生进入校园。相反,工农兵大学生在社会上的印象极差。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家觉得工农兵大学生没学什么东西。但其实我是学了很多东西的,所以我想要甩掉这个工农兵大学生的帽子。正好也恢复了研究生考试,我就报考了研究生。在博士毕业以后,我又当了两年博士生的辅导员。在这期间,一个美国的科学家到复旦来做报告,不仅是这个科学家要作报告,复旦也要有个人来作报告,当时就是我来代表复旦作报告,那是我第一次用英语来作报告。这个报告作得很成功,我也提升了自信,第一我可以用英语跟人家对话,第二我可以用英语来讲述我自己的研究报告,第三我也体会到中国跟国外研究的差距。于是我就决定要出国进修,去的是德国。在德国的时候,我做的领域是固体核磁共振。三个月以后,德国的教授感觉到了我的能力,他知道我的数学和物理都很好,也知道我很有创造力。当时进了一台新仪器,他就把这台仪器交给我,让我在上面做实验。我就做了一个研究,也在理论上做了严格的推导,刚开始他以为我做出来的这个结果是错误的,最后证明我的结果是正确的,他一下子就对我刮目相看。在那之后,这个教授开始把学生交给我来带,我就开始带博士生了,也确定了我在研究所里的基本地位。
在两年学习结束的时候,我面临着三个选择:回国、留在德国、去美国。我考虑再三,还是选择了回国,因为国家需要我这样的人才去建设。1988年我回到了复旦,我一边给研究生上课,一边做各种项目研究,比如973项目、863项目。这些项目都是结合我们国家产业上的重大问题去做的。我当时希望能够从实践中抽提出相关的基础理论问题,把理论问题解决以后,能够举一反三的用到各种相关的同类型问题上。后来这些项目都做得非常成功,我也被推荐获得了“求是杰出科学家奖”。这就是我基本的人生历程。
杨玉良,男,汉族,1952年11月生于浙江省海盐县澉浦镇,教授,博士,中共党员,国际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中国高分子化学领域的首席科学家,国家重大基础研究“攀登计划”高分子凝聚态物理基本问题专家组首席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复旦大学校长等职务。现任中国科学院科学普及和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院长。
“下乡”时期,杨玉良(二排左1)还担任村文宣队队长。他以当地蚕茧丰收为题材创作的表演唱《蚕花曲》获得1973年全县文艺调演优秀节目奖。图为演出后合影。
(照片由李国芳提供)